不寒而栗是什么意思(不寒而栗造句,不寒而栗的近义词)
不寒而栗(拼音:bù hán ér l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不寒而栗”的原义是不冷而发抖;形容内心恐惧至极;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不寒而栗,出处解释和例句
不寒而栗拼音:
「bù hán ér l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不寒而栗解释: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寒而栗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不寒而栗”。
成语故事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姁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不寒而栗。
成语寓意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使用酷吏,镇压人民的反抗。司马迁由于受“李陵之祸”而被处以宫刑,受到酷吏的迫害。所以他一定要为酷吏立传,义纵自然会被列入酷吏之列。酷吏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已,让老百姓不寒而栗。
成语辨析
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的意思是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心惊胆战”是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十分害怕不安。“不寒而栗”与“毛骨悚然”两者都有害怕、恐惧的意思,但是有着一定的区别。一是意义不同。“不寒而栗”语意较轻,“毛骨悚然”语义较重;“毛骨悚然”有时还可形容冷得厉害,“不寒而栗”却没有这层意思。二是用法不同。“不寒而栗”是状中式,结合较紧,不能扩展;“毛骨悚然”是主谓式,结合较松,可以扩展成“毛……然。”
不寒而栗例句:不寒而栗造句
成文用法
“不寒而栗”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事。
运用示例
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东汉·班固《汉书·义纵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我们在黑洞中,常常听到外面有龙章凤姿的声音,令人不寒而栗。
近反义词
不寒而栗的近义词:毛骨悚然 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提心吊胆 屁滚尿流 小心翼翼 胆颤心惊 战战兢兢
不寒而栗的反义词:临危不惧 无所畏惧
成语接龙:栗栗危惧
谜语
“不寒而栗”为谜底的谜语
1.夏天打颤抖(打一四字成语)
发表于2022-12-09 at 13:28 沙发
不寒而栗
貂蝉古尸复原图让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意思
不寒而栗是什么意思
不寒而栗造句
不寒而栗什么意思
不寒而栗电影
不寒而栗的近义词
不寒而栗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