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二的意思,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哲学原理

 杭州画室   2023-12-15 22:50   395 人阅读  1 条评论
摘要:

一分为二拼音:「yīfēnwéièr」※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一分为二解释: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分为二的意思,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哲学原理

一分为二,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fēn wéi èr,哲学用语,意思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出自《皇极经世绪言》。

一分为二,出处解释和例句

一分为二拼音:

「yī fēn wéi èr」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一分为二解释: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把事物分成两个。哲学上指事物作为矛盾着的统一体,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也指全面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积极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

一分为二出处: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卷七:“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客观看待问题。

一分为二例句:

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不要因为人家有缺点,就认为人家一无是处。

一分为二近反义词

一分为二近义词:不偏不倚 一刀两断 两极分化

一分为二反义词:相提并论 合而为一 相提而论

一分为二成语接龙

一分为二 二竖为虐 虐老兽心 心中无数 数白论黄 黄雀衔环 环堵萧然 然荻读书 书不尽意 意在言外 外方内圆 圆顶方趾 趾踵相接 接袂成帷 帷灯匣剑 剑态箫心 心慈手软 软硬兼施 施命发号 号啕大哭 哭天抹泪 泪迸肠絶 絶甘分少 少不经事 事过境迁 迁善远罪 罪恶昭著 著述等身 身败名裂 裂裳裹膝 膝痒搔背 背恩弃义 义愤填胸 胸怀磊落 落落穆穆 穆如清风 风清月白 白玉无瑕 瑕瑜互见 见危致命 命途多舛 舛讹百出 出一头地 地大物博 博学多闻 闻风破胆 胆战心惊 惊肉生髀 髀里肉生 生不遇时 时运不济 济世之才 才貌两全 全神贯注 注玄尚白 白叟黄童 童颜鹤发 发纵指使 使愚使过 过时黄花 花攒绮簇 簇锦团花 花天锦地 地塌天荒 荒诞不经 经验之谈 谈笑风生 生生不息 息交绝游 游刃余地 地平天成 成人之美 美芹之献 献替可否 否终则泰 泰山压顶 顶天立地 地下修文 文行出处 处高临深

一分为二相关谜语

“ 一分为二”为谜底的谜语

1.1比2(打一成语)

2.二分之一(打一成语)

3.三十秒(打四字常用语)

4.二(打一成语)

5.中垂线(打一哲学用语)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哲学原理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是一种哲学原理,它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先从单一的状态发展为多元的状态,然后再合并成单一的状态。

这种哲学原理常常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常常被用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哲学的重要概念。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对此有很多论述。我们介绍“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出处、含义和来龙去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结论。

关键词:哲学 一分为二 合二而一 毛泽东 杨献珍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

“一分为二”指任何统一体都可以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

“合二而一”既指两个紧密联系的对立面会合成一个整体,又指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会调和、消解。

我们先详细介绍“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来龙去脉,再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述

中国古代几个哲学家、思想家提出和阐述过“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这两个哲学概念。

最早明确提出“一分为二”概念的是隋末唐初的医学家、道学家杨上善(公元589年-681年)。他在注释《黄帝内经·太素》时说:“一分为二,谓天地也。”这里,“一分为二”指自然界分成“天”和“地”;又可以指“一分为二”是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但是,杨上善没有对“一分为二”进行解释、阐述。

第一个阐述“一分为二”理论的哲学家是北宋邵雍(公元1011年-1077年)。他在《皇极经世绪言》卷七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这里,“太极”指宇宙,“二”指阴阳,“神”指自然规律。邵雍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一分为二为阴和阳,这是自然规律。

邵雍又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这里表明,邵雍的“一分为二”是一个事物分割为两个对立面的意思。

第一个既阐述“一分为二”又阐述“合二而一”的哲学家是北宋的张载(公元1020年-1077年)。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认为,宇宙充满“气”。他在《正蒙·太和》中说:“虚空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他在《正蒙·语录抄》断定,“气”是“物”:“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

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进一步推断:“一物两体”,“有象斯有对”,在统一的事物中,有两个对立面;“不有两,则无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由此可见,张载认为:一个整体,既“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

北宋思想家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说:“万物莫不有对”。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说:“天下无不二者”。程颢、程颐讲的都是世界万物,“一分为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公元1019年-1086年)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每一个事物整体都一分为二,“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耦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

南宋思想家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在说明“理一分殊”时认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在《太和篇注》中,对宇宙的物质性和“一分为二”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宇宙空间充满“气”:“虚空者,气之量”,“凡虚空皆气也”。他进一步推断,“一分为二”,一“气”化为“阴”和“阳”:“以气化言之,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在《动物篇注》中,王夫之说,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会调和、“合二而一”:“乃其究也,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

(二)方以智和杨献珍对“合二而一”的论述

明确的“合二而一”这个概念最早由明末清初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公元1611年-1671年)提出,初见于《东西均》。

在《东西均》中,方以智说:“交也者,合二而一也”;“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端中贯”。“所谓相反相因者,相相胜而相成也”。

这里,方以智已经提出了“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观点,强调了“合二而一”。

方以智认为,“合二而一”是以“一必有二”为前提,每一事物皆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反相因,由此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

在《三征》篇中,方以智提出了交、轮、几的公式:“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贯合于几可征也”。这说明在事物矛盾运动中人们可以把握发展趋势,取得预期结果。

现代哲学家杨献珍((1896年-1992年,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受方以智“合二而一”的启发,详细地阐述了他自己的“合二而一”理论。

1963年3月,给高级党校61班学员讲授《唯物主义引言》时,杨献珍第一次使用了“合二而一”的概念。他说,事物既是“一分为二”的,也是“合二而一”的。

1963年11月,在给高级党校学员和工作人员讲授《认识论》时,杨献珍说:“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统一的意思就是说,两个对立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要经常记住事物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地联系着的,经常记住在对立面的统一中去把握对立面。”

1964年4月,杨献珍在高级党校新疆班讲课的时候,进一步地发挥了“合二而一”的论点,把它讲得更加系统、更加完整了。下面是杨献珍在新疆班讲课时所说:

什么叫对立统一规律?中国有句古话叫“合二而一”。“合二而一”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简明表述。中国先贤哲学家提出了“合有无谓之元”,“不有两,则无一”以及“合二而一”的思想,……。在天地间没有任何东西不在自身中包含着存在和非存在。这里的“有”和“无”,同“阴”和“阳”这样的字眼一样,可作为符号看。……“元”即统一的意思,而“统一”则为不可分性的意思。“对立面的统一”,即对立面的两个东西本来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

对立物的统一,意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或矛盾构成的,不是铁板一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二本于一”。在认识里,有“一分为二”这句话,同上句是一个意思。“合二而一”是世界观,“一分为二”是方法论。

辩证法不应当只讲斗争性,不讲目的性;不应当只讲“一分为二”,不讲“合二而一”。辩证法只提“一分为二”,不提“合二而一”,是只要斗争性,不要同一性。只讲斗争,不讲团结的理论,是阉割了辩证法的全面性,因此是打人的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主席已经在1957年11月提出了“一分为二”的论断。杨献珍当然知道“一分为二”是毛主席提出的。杨献珍说“一分为二”是“打人的理论”,矛头所向,显而易见。

(三)毛泽东对“一分为二”的阐述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毛泽东主席首次对“一分为二”进行了通俗的阐述和实质性的发展。

毛主席有时把“一分为二”称为“两分法”、“两点论”。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我们党的支部书记,部队的连排长,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一是缺点。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毛泽东选集》第5卷)

1956年1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讲话中说:“一点论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毛泽东选集》第5卷)

1957年3月12日,毛主席指出:“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体总要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罢了。”“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可分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57年11月18,毛泽东在苏联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一分为二”。毛泽东主席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毛主席的这个讲话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标题是《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

1963年在《加强相互学习,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

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普遍认为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毛泽东根据哲学原理,对此不以为然。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请李四光、钱三强等科学家讲科学技术。当钱三强讲到原子核组成时,毛泽东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钱三强回答:“是这样。”毛泽东又问:“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这一问把钱三强难住了。钱三强停了一会儿说:“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微笑着说:“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中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你们信不信?”毛泽东又自信地说:“你们不信,反正我信。现在,实验室里还没有做出来,将来,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

1964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对几个哲学工作者说:“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宏观、微观是无限的。”

科学发展的事实正在说明毛主席论断的正确性。1955年之后,物理学家发现了比质子、中子、电子更小的微粒;质子由夸克组成。对于毛主席“微观是无限的”观点,当代物理学家分成两派,一派赞成毛主席的观点,另一派反对毛主席的观点。

(四)结论和推论

我们把上面的叙述归纳一下,并进行推理,得到下列结论:

(1)“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都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概念。“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2)“一分为二”主要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任何统一体都可以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用矛盾论的语言,“一分为二”指事物作为矛盾着的统一体,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还指在分析总结工作(项目进展、计划执行、战役实施等)、看待人和社会群体的时候,既看到正面,又看到反面;既看到优点、成绩,又看到缺点、错误。这时,“一分为二”又称为“两点论”。

(3)“合二而一”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有密切相关性的两个事物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组成,或融合,或产生,或变化成一个新的事物;二是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任何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都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三是指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都斗争在适当条件下会互相调和、消解。

(4)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任何统一体,“一分为二”是普遍的,绝对的,贯穿始终的;“合二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并列为两个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概念,是不妥的;说“合二而一”是世界观,“一分为二”是方法论,更是错误的。

本文地址:http://maikaas.com/233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文章,由 成语大全 小编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1. 麦卡斯中文网
    麦卡斯中文网【站长】 @回复

    衍字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 yim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哲学原理
    一分为二漫画
    一分为二用分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