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萁的意思,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
煮豆燃萁(拼音:zhǔ dòu rán q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煮豆燃萁”的原义是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不顾亲情,自相残杀;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煮豆燃萁,出处解释和例句
煮豆燃萁拼音:
「zhǔ dòu rán qí」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煮豆燃萁解释:
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煮豆燃萁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煮豆燃萁”。
成语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放过了弟弟。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一劫,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成语寓意
曹植和其兄曹丕之间“煮豆燃萁”的故事,其实自人类诞生以来,手足相残就有了。争夺财产,权力的纷争,乃至一些琐屑事,都能带来兄弟间的争执甚至是相残致死。为避免煮豆燃萁这种悲剧,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既是同胞就应相互扶持,一同走过人生的阴晴雨雪。多一点支持与信任,多一点鼓励与赞美,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些快乐和幸福,社会也因此更和谐。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成语辨析
煮豆燃其—兄弟阋墙
“兄弟阋墙”的意思指的是兄弟两人在家中争吵,比喻内部相争。“煮豆燃其”与“兄弟阋墙”有别:“煮豆燃葚”所表达的含义不仅仅是普通的兄弟争吵,而是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恶劣地步。因而,“煮豆燃其”比“兄弟阋墙”所表达的兄弟之间的关系要恶劣很多。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煮豆燃萁”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兄弟间不顾亲情,自相残杀。
煮豆燃萁例句:
煮豆燃萁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陈毅《过临洮》诗)
宋·晁补之《阎子常携琴入村》:“四体虽勤口铺众,煮豆燃其实奈何!”
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投诚》:“因此上蔑王章,残百姓,煮豆燃其,惹朝廷劳兵转饷。”
宋·江公望《论蔡王府狱》:“至魏文帝褊忿疑忌;一陈思王且不能容;故有煮豆燃萁;相煎何太急之语;为天下后世笑。”
同派政治集团内,煮豆燃萁,同室操戈的事,屡见不鲜。
煮豆燃萁近反义词
煮豆燃萁近义词:同室操戈 相煎太急 相煎何急 兄弟阋墙 自相鱼肉 自相残杀 骨肉相残 燃萁煮豆 燃萁煎豆
煮豆燃萁反义词:情同手足 辅车相依 亲密无间 亲如手足
煮豆燃萁成语接龙
煮豆燃萁 萁豆相煎 煎水作冰 冰消冻解 解民倒悬 悬车之岁 岁月不居 居心险恶 恶衣粗食 食方于前 前倨后卑 卑鄙无耻 耻言人过 过为已甚 甚嚣尘上 上替下陵 陵弱暴寡 寡信轻诺 诺诺连声 声泪俱下 下车之始 始乱终弃 弃易求难 难于上天 天空海阔 阔步高谈 谈玄说妙 妙手空空 空穴来风 风檐刻烛 烛照数计 计日可待 待字闺中 中流底柱 柱石之坚 坚定不移 移日卜夜 夜光之璧 璧合珠联 联袂而至 至尊至贵 贵人贱己 己溺己饥 饥火烧肠 肠肥脑满 满腔怒火 火急火燎 燎若观火 火烛银花 花攒锦簇 簇锦团花 花信年华 华星秋月 月坠花折 折胶堕指 指麾可定 定于一尊 尊贤使能 能者多劳 劳思逸淫 淫心匿行 行同能偶 偶变投隙 隙大墙坏 坏植散群 群雌粥粥 粥少僧多 多愁善病 病国殃民 民心不壹 壹败涂地 地老天荒 荒诞无稽 稽古揆今 今昔之感 感慨激昂 昂然自若 若隐若显 显姓扬名 名山大川
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
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曹植、曹丕。这首诗写于黄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称帝为魏文帝的那年。由于曹植和曹丕曾有过争封太子的日子,曹丕心里忌惮,因此有意除掉曹植,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最后曹植在悲愤之中,七步成诗。
主人公介绍:
1、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2、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全诗为: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释义:
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①持:用来、用作。
②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⑤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⑥煎:煎熬。
赏析:
前四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后两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这两句话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杀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杀害手足的残忍。
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释义:言语说出口就是观点,用笔写下来就是文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曹植的诗歌善用比兴,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煮豆燃萁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发表于2022-12-02 at 16:47 沙发
煮豆燃萁
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