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不讳的意思,直言不讳的出处
直言不讳(拼音:zhí yán bù hu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刘波传》。
直言不讳(讳:避忌,隐讳)指无保留地、坦率地谈出事实、意见或感情;形容一个人说话直爽,毫无隐瞒。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状语。
直言不讳,出处解释和例句
直言不讳拼音:
「zhí yán bù hu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直言不讳解释:
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直言不讳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直言不讳”。
成语故事
公元379年,前秦皇帝苻坚派苻丕率领7万军队进攻东晋的襄阳,另又派三支军队共10万人,在襄阳城外配合作战,襄阳守将朱序凭险固守。
急报传到朝廷,晋孝武帝立即派冠军将军刘波率8000人马驰救襄阳。刘波率军赶到离襄阳50里处,军探报告前秦集结在襄阳的兵力有17万人,他权衡双方力量对比,认为无法救援,于是不再前进。朝廷认为刘波救援不力,免去了他的冠军将军之职。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此,孝武帝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坐镇北方,统督淮北各军。这时刘波正患着重病,接到皇帝诏书后,觉得以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去北方改变动乱的局面,实在是无能为力。他考虑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决定上一道奏疏。他在奏疏中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联想起如今的国事,所以不顾自己放肆和愚妄无知,直爽地、毫不忌讳地把话说出来(臣鉴先微,窃惟今事,是以放肆狂瞽,直言无讳)。”接着,刘波建议孝武帝应怎样治理好国家,怎样使用人才等。奏疏写好不久,刘波就去因病世了。
成语寓意
敢于直言不是不讲究说话的方式和艺术,而是指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丝毫不因私情,不为面子而有所顾忌,躲躲闪闪。敢于直言,敢于说真话,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不隐恶,不饰非。直言不讳,反映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格,一种敢于负责的精神和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思想的一种优良品质。成语告诉人们,无论何时何地,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不去刻意的讨好他人,不去为了所谓的“婉转”“不得罪人”而做一个“好好先生”,失去了直言不讳的勇气。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直言不讳”指无保留地、坦率地谈出事实、意见或感情;形容一个人说话直爽,毫无隐瞒。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状语。
直言不讳例句:
这倒不必多心,我是个无党无派的人,才敢这样直言不讳。(梁斌《红旗谱》五十二)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宋·俞德邻《贽见沿海陈制置启》:“直言不讳,君子有所恃,小人有所畏。”
宋·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叙》:“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二回:“你既专诚问我,我便直言不讳。”
老师直言不讳的处事作风,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
近反义词
近义词:毋庸讳言 和盘托出 直来直去 全盘托出 秉笔直书 百无禁忌 仗义执言 指名道姓 直言无隐 直抒己见 开门见山 心直口快 侃侃谔谔 单刀直入 直截了当 畅所欲言 打开天窗说亮话 指天画地 无庸讳言 直言进谏 逆耳之言 坦坦荡荡 直直落落
反义词:噤若寒蝉 遮三瞒四 旁指曲谕 闪烁其词 钳口结舌 隐晦曲折 讳莫如深 隐约其词 半吞半吐 闪烁其辞 旁敲侧击 隐约其辞 转弯抹角 曲意逢迎 话里有话 人云亦云 秘而不宣 吞吞吐吐 指桑骂槐 话中有话 藏头露尾 支吾其词
成语接龙
直言不讳 讳莫高深 深厉浅揭 揭箧探囊 囊里盛锥 锥刀之利 利害相关 关山阻隔 隔皮断货 货贿公行 行成于思 思所逐之 之死靡他 他乡故知 知止不辱 辱门败户 户枢不蝼 蝼蚁贪生 生寄死归 归正首丘 丘山之功 功成弗居 居官守法 法不阿贵 贵不召骄 骄奢淫逸 逸闻趣事 事半功倍 倍道兼进 进退首鼠 鼠啮虫穿 穿宵连夜 夜阑人静 静极思动 动魄惊心 心甘情原 原原本本 本同末离 离本趣末 末路穷途 途遥日暮 暮鼓晨钟 钟鸣鼎重 重逆无道 道无拾遗 遗臭无穷 穷年累月 月地云阶 阶前万里 里勾外连 连三接五 五劳七伤 伤筋动骨 骨肉团圆 圆颅方趾 趾踵相错 错节盘根 根深蒂固 固执成见 见鞍思马 马革盛尸 尸利素餐 餐风宿水 水性杨花 花阶柳市 市井小人 人强马壮 壮气凌云 云屯雾集 集思广议 议论风发 发踪指示 示贬于褒 褒衣博带 带牛佩犊 犊牧采薪 薪桂米珠 珠光宝气 气壮理直 直上青云
发表于2023-08-28 at 13:03 沙发
直言不讳
直言不讳的意思
何充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