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意思,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典故

 杭州画室   2023-11-10 05:55   571 人阅读  2 条评论
摘要: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拼音:「bāgōngshānshàng,cǎomùjiēbīng」※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解释: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意思,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典故

草木皆兵,是汉语的一则成语,源出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其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出处解释和例句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拼音: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解释:

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后人根据这段记载提炼出成语“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前秦王朝统治。前秦的国王苻坚野心很大,企图统治整个中国。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他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大举南下。

开始,苻坚的部队进展很顺利。由大将苻融率领的先头部队很快攻克了寿阳(今安徽省寿县),由另一大将梁成率领的五万秦兵在洛涧摆下了阵势,准备阻挡晋军的反击。

形势对东晋很不利,但以宰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临危不惧,决定运用计谋,战胜比自己人数多几倍的敌人。谢安先让人到处散布晋军兵少、粮草将尽的消息,苻融果然上当了。他派人告诉苻坚说:“敌人兵少又不善战,很容易取胜,我只是怕他们要逃跑,所以我们应快速进军,一举抓住他们的统帅,那样的话,晋军就会不攻自溃了。”苻坚一听大喜,立即把大部队留在项城,自己只带了八千精兵,日夜兼程,赶到寿阳。

与此同时,晋军的龙骧将军刘牢之率领五千英勇善战的士兵,趁着夜幕掩护,突袭驻守在洛涧的秦军。根本没把晋军放在眼里的秦军,做梦也没想到晋军会从天而降,他们立刻慌作一团,许多人还在睡梦之中就做了刀下鬼。这一仗秦军损失一万五千多人,大将梁成也被杀死。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驻扎在寿阳城对岸的八公山下。

苻坚听说晋军攻占了洛涧后又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立即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看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又恰好是个阴天,远远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十分严整。八公山连绵起伏,地势十分险要。山上的草木随风而动,仿佛有无数个东晋士兵正在操练。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一旁的苻融说:“晋军哪里是一支弱旅?分明是一支劲旅啊!”

不久,谢玄要求苻坚把军队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决战。苻坚果然中计,结果前秦军在后退时遭到晋军的突然袭击,伤亡惨重,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淝水之战。

成语寓意

“草木皆兵”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例句:

成文用法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神经过敏,含贬义。

运用示例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的一例。(毛泽东《论持久战》)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故事说明,打仗仅靠勇猛是不行的,只有虚实结合,运筹帷幄才能多打胜仗。

【近义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镇定自若、岿然不动

本文地址:http://maikaas.com/4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文章,由 成语大全 小编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1. 麦卡斯中文网
    麦卡斯中文网【站长】 @回复

    八公山上

  2. 麦卡斯中文网
    麦卡斯中文网【站长】 @回复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约定渡河的时刻到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