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是一项非常壮观的建筑,三峡大坝将长江分为上下两部分,有这人可能就会产生疑惑了,为什么要建立三峡大坝呢?三峡大坝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三峡大坝有着很好的抗洪效果,以前, 没有三峡大坝,每次长江发洪水都会使下游很多人受灾,经济损失量巨大。
为什么要建立三峡大坝?三峡大坝的作用是什么?
长江洪水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185年西汉吕后执政时期,此后直到1911年,在2000多年的时间中一共发生较大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而且在近代有加剧的趋势。例如20世纪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1999年大洪水。在1949年前,常常因为洪水暴发而形成饥荒、瘟疫,动辄死亡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1949年后,虽然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幅降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损失总量却越来越大。
长江属于雨洪河流,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暴雨成灾。有的年份,上游及中下游暴雨并发,洪水重叠,全流域就会出现大洪水。过去,由于上游水库蓄洪能力不足,中游缺少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河道泄洪能力又不强,当洪水来量超过河槽安全泄量时,势必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漫溢成灾,尤其是在湖北湖南的荆江河段、洞庭湖区、武汉市等处,洪水风险最大。
长江湖北宜昌段以上流域的洪水流量占汉口段的大半,也就是说,只要宜昌发生特大洪水,就会对中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宜昌以上河段选择合适坝址,兴建一个能够调蓄长江洪水的特大型水库,就可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大程度上免遭洪水灾害,三峡坝址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已建成的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调节并控制宜昌以上洪水来量,减少下泄流量,有效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对城陵矶、洞庭湖区、武汉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很大作用。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流域的防洪和发电产生了很大的贡献,不但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对武汉市、洞庭湖区以及江汉平原的威胁,而且三峡电站平均约100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也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煤,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三峡大坝的建设,一直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因为它带来的库区泥沙淤积、坝下河道冲刷、移民、生态环境以及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等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科学总结三峡大坝的得失,也将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植物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如果有人问,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是什么?答案既不是兽中之王的狮虎,也不是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是细菌以及某些低等植物的孢子。这些孢子不论到哪里、不论什么样恶劣天气都能够生存。
孢子为什么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们知道,孢子有点像结构简单的种子,是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单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由于显微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能够看见孢子的细微结构。细如粉尘的孢子直径只有几微米,有的甚至不到1微米!正是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既不怕高温高压,也不怕干燥饥饿,几乎在任何恶劣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尤其在泥土中,孢子的身影处处可见。那么,孢子对恶劣环境的忍耐极限究竟有多大?其实,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也颇感兴趣,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求。
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即使把孢子放入100℃的沸水中数秒钟,也难将它的生命力彻底杀灭。除了不怕高温,孢子还能抵御强烈紫外线和宇宙线的照射,而这些射线对其他动植物细胞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俄罗斯科学家彼得曾经对此做过一个测试实验:在实验室内模拟太空环境,用真空紫外线照射的方法研究枯草杆菌的孢子失活问题。他发现,由于孢子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套膜,对射线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当然,它也不能无限度地忍受射线的伤害。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孢子内部几乎没有能够自由流动的水,也就是说,孢子内部的水分仅仅是一些与其他物质结合后活动性很差的水。一般的细胞,其中的水分一边将其他物质溶解,一边还在流动,因此促进了物质代谢。但是,在细胞内具有丰富水分的情况下,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也会变大,其稳定性就差,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反之,含水量极少的孢子虽然生命活动很不活跃,却能在恶劣条件下泰然自若。
但是,以上的结论只能说是到目前为止的科学推测,关于孢子为什么具有超强生命力的问题,还有待于科学家给出更为完整的答案。
说到莲藕,相信大家都有吃过,莲藕是白色的,吃起来特别的干脆、好吃,许多人都喜欢。莲藕中有着一个一个的小洞,那么这些小洞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藕的内部要有这些小洞呢?下面就和小编一块来看一看其中的原因吧。
为什么莲藕中有很多小洞?
吃过莲藕的人都知道,切开小手臂似的莲藕,就能见到里面有很多小洞洞,只不过,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那就是它的特殊“生相”而已。但是,如果再细想一下,为什么大部分植物的茎内没有这种奇特的小洞洞,这些小洞洞对莲藕的生长有什么特殊生物学意义?这些问题,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的。
莲藕具有这种特征,主要和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熟悉荷的人都知道,荷不仅是美丽的花卉植物,也是江南水乡的特产经济植物。荷生长于淡水湖泊或池塘中,叶片挺出水面,但茎却隐藏在水下的淤泥之中。由于植物生长是需要空气的,而水下的淤泥内恰恰最缺少空气。为了适应特殊的生长环境,荷的地下茎——莲藕的内部特化出来一个个通道,横贯于每一节的首尾,植物学家把它们称为通气孔,其主要作用就是把从叶片处获得的空气输送到茎的各个部分。
无独有偶,生活在海边沼泽地的红树,也同样面临缺少空气的问题,但是它的适应方式与莲藕不同。红树为了支撑住自己的身体,大部分的根都扎入淤泥之中。但是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需的氧气,红树又会将一部分根探出地面,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因此人们就叫这种根为呼吸根。
春暖花开,我们在田间、路边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五颜六色的蝴蝶在油菜花间飞舞,蝴蝶仿佛特别喜欢油菜花,那么为什么蝴蝶喜欢油菜花呢?相信许多朋友们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蝴蝶喜欢油菜花原因吧。
蝴蝶为什么喜欢油菜花?
科学家发现,油菜能合成一种化合物,叫芥酸甘油酯,在油菜开花和结油菜籽时,这种物质的合成量会大增,并且主要储存在菜籽的油脂中。也就是说,芥酸甘油酯是菜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
我们知道,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器官,主司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还有听觉作用,可以帮助昆虫进行通信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和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菜粉蝶头部的触角也不例外,只不过它的特殊之处是,比其他昆虫更能够感知空气中微量的芥酸甘油酯,更容易精确判断何处有油菜花盛开。油菜花中黄色的菜粉蝶多,除了对这种芥酸甘油酯特别敏感,与它的生活习性也有很大关系。当黄色菜粉蝶发现何处有油菜,常常就在原地产卵,第二年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又依靠吃油菜的叶片而逐渐长大,再化蛹变成成虫蝴蝶,如果这片土地第二年继续种油菜的话,黄色菜粉蝶数量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人们对黄色菜粉蝶的最爱是不是油菜的问题并非很感兴趣,了解了油菜中的这种物质后,对芥酸含量高的菜籽油是否影响人体健康才是最关心的。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例如连续给动物饲喂含有超量芥酸的饲料,结果发现,芥酸能导致脂肪渗透和集聚在心脏壁上,导致血管壁不断增厚,渐渐失去弹性,甚至能引起受试动物的心肌坏死。因此,包括欧洲各国在内,世界上很多地区已不再使用含大量芥酸的食油烹饪食物。中国现在超市里也已买不到纯菜籽油了,如果有,也都是已去掉了芥酸甘油酯的菜籽油。为了防止芥酸对人体可能的损害,中国已专门选育了芥酸含量仅2%左右的油菜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