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

 全唐诗大全   2021-08-22 17:08   266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扬之水[先秦]诗经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1],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

  扬之水

  [先秦] 诗经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1],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分类标签:

  思念诗

  【1】扬:激扬。一说扬为地名。

  【2】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之状。

  【3】襮(bó):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

  【4】从:随从,跟随。

  【5】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6】既:已。

  【7】君子:指桓叔。

  【8】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9】皓皓:洁白状。

  【10】绣:刺方领绣。

  【11】鹄(hú):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12】其忧:有忧。

  【13】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14】命:命令,政令。

  作品赏析

  此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之比晋衰而将叛之。小河之水缓缓地流淌,流经水底的白石,清澈见底,映出粼粼的波纹。这是一个平静安祥的环境。谁知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一个很大的事变阴谋正在酝酿着。一群士兵身着白衣红领,准备在曲沃起事。他们看到了敬爱的桓叔将有所作为,非常高兴。跟随未来之主,必将成为有功之臣。所以,很多造反起家的人,历来是有所图、有所为、有所得的。

  此诗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着扬之水,白石白,以此映衬着白衣红袖,旗甲鲜明,说明队伍正在整装待发。他们看到自己的领袖胜卷在握,踌躇满志,不禁喜上眉稍,根本没有不成功的担忧。所以很自然地耳语起来。这样也使此诗笼罩着一种紧张又神秘的气氛。

  诗中“素衣朱襮”、“素衣朱绣”是指诸侯的衣服,程俊英认为这是叛变者所穿。蒋立甫反驳之。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1】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

  【2】楚:荆条。

  【3】鲜(xiǎn 显):缺少。

  【4】女(rǔ):通”汝“,你。

  【5】言:流言。

  【6】诳(kuáng):欺骗。

  【7】信:诚信、可靠。

  扬之水

  [先秦] 诗经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作品赏析

  此诗从扬之水起兴。悠悠的流水啊,漂不起成捆的薪柴。诗经中多次出现扬之水,也多次出现“束楚”“束薪”之类。《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陈风·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1】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

  【2】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

  【3】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4】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其,语助词。之子:是子,这个人。

  【5】不与我:不能和我。

  【6】戍申:在申国戍守。申是姜姓国,周平王的母舅家,在今河南南阳北。

  【7】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8】曷(hé):何。

  【9】予:我。

  【10】束楚:成捆的荆条。楚,荆条,灌木,人多以之为柴薪。

  【11】甫:甫国,即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

  【12】蒲:蒲柳,枝细长而柔软。

  【13】许: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

  扬之水

  [先秦] 诗经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作品赏析

  《王风·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诗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反复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

  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复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诗人在这里写了三种不流的情景。那河水载不起的物件,一开始是一捆捆点燃篝火的柴棒,后来换成一捆捆较细的荆条,再换成一捆捆造箭用的蒲柳短棒,可见其怨思之情是一点点在加深加重的。诗人又写了戍守三地的情景。这三地都相隔不远,可能是调兵换防,因此一个边卒写出了三个边地的守卫情景。正因为有了这种辗转调戍的情形,才更能引发边卒抒发他心中积郁的思归之怨。

  在诗歌句式上,此诗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起到一种亲切诚朴的效果。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仍有极强的感染力。

本文地址:http://maikaas.com/337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文章,由 成语大全 小编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