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裘

 全唐诗大全   2021-08-22 17:41   241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羔裘[先秦]诗经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分类标签:讽刺诗【1】羔裘:羊皮袄。羔:羊之小者。【2】袪(qū):袖口,豹祛即镶着豹皮的袖口

  羔裘

  [先秦] 诗经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分类标签:

  讽刺诗

  【1】羔裘:羊皮袄。羔:羊之小者。

  【2】袪(qū):袖口,豹祛即镶着豹皮的袖口。

  【3】自我人:对我们。自,对;我人,我等人。居(jù )居:即“倨倨”,傲慢无礼。

  【4】维:惟,只。

  【5】子:你。

  【6】故:指爱。或作故旧,也通。

  【7】褎(xiù):同“袖”,衣袖口。

  【8】究究:心怀恶意不可亲近的样子,指态度傲慢。

  作品赏析

  【注释】:

  [1]:音去,袖。自我人:我的人

  居居:即倨倨,傲慢无礼

  究究:音求,仇的借字

  【1】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2】濡(rú):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

  【3】洵(xún):信,诚然,的确。

  【4】侯:美。

  【5】其:语助词。

  【6】舍命:舍弃生命。

  【7】渝:改变。

  【8】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9】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

  【10】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11】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

  【12】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

  【13】粲(càn):光耀。

  【14】彦(yàn):美士,指贤能之人。

  羔裘

  [先秦] 诗经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分类标签:

  讽刺诗

  作品赏析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诗经》中通过描写羔裘来刻画官员形象的诗有好几首,如《召南·羔羊》《唐风·羔裘》《桧风·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样。

  《郑风·羔裘》这首诗,起笔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然后才赞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内在美,写外在美的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毕现,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外在美、气质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统一。这样理解符合认为此诗主旨为赞美优秀官吏的说法。

  如果说此诗有讽刺意味,那就是说,在诗中,礼服的高贵华丽衬托着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饰的华美同时也象征着君子高贵的人品。在作者看来,古代的卿大夫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一联系郑国当时的现实,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一句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说,都不称其服。这样,作者赞古讽今的作诗命意就凸现出来了。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如果当作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至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1】羔裘:羊羔皮袄。

  【2】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

  【3】朝(cháo):上朝。

  【4】不尔思:即“不思尔”。

  【5】忉(dāo)忉:忧愁状。

  【6】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7】在堂:站在朝堂上。

  【8】忧伤:忧愁悲伤。

  【9】膏(gào):动词,涂上油。

  【10】曜(音耀):照耀。

  【11】悼:悲伤。

  羔裘

  [先秦] 诗经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作品赏析

  古今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表达了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及深切思虑。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本文地址:http://maikaas.com/3427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投稿文章,由 成语大全 小编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