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11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以前看柴静主持节目或者看她的书说句实在的都没多大感觉,觉得她毕竟在央视又是个名人所以无感。
直到今天看完的穹顶之下。才发现她不仅仅是我以为的那个名人,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国人一个普通的妈妈,她只是说出了她的顾虑她只是做了她想做的她事,只是说出了事实。不懂为什么有些人就楞说成炒作和动机不纯什么的。
湖南的空气污染现在没有北京山西那么严重,但是我只知道如果再不重视雾霾这件事和它后面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话,可能湖南也会步入后程。
这是给民众在敲警钟也是在给那些企业敲警钟在给某些领导敲警钟。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或许当雾霾影响到那些说风凉话的人的健康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原来柴静做这件事的意义。如果要等到雾霾带来的后果一发不可收拾,那个时候再来说这个问题是不是太迟了?那个时候再来调查是不是还有意义?
虽然这肯定会要扯上政治会要损害很多人的利益,那就不谈政治,我反正是觉得还是健康和命更重要。
不扯政治,只是以一个国人观点就事论事,毕竟这关乎我们的健康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2
或许你们并没有看过《穹顶之下》,又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不把它当回事,将自己置之度外。那么,我将告诉你一个令你震惊的消息:全年有50万人死在大气污染之下。听到这可怕的噩耗后,难道你还会认为大气污染只是一个人造成的吗?我确信,你们还会怀疑,那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今天,我想让你们都明白什么叫做可怕:河北,山东,上海这些城市的钢铁产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强。特别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顶之下》中,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蓝天和白云吗?小女孩回答道白云,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蓝天只看见过有一点点蓝的到了这里,你们心中都想问:为什么那里会看不见白云和蓝天呢?罪魁祸首就是大气污染。原因是:钢铁厂中有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造成PM2、5的诞生过快。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雾霾。雾霾遮蔽了蓝天与白云,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国。你们不妨想一想唐山人们生活之艰辛,每天看着尘土飞扬,雾霾盖天,他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顶着这令人憎恶的雾霾。而雾霾的父母不正是人类吗?现在人类是在自食恶果。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珍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将它们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为君之道。要从长久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不要只顾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苍生所依懒的世界。生命只有一次,莫让利益害了自己,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护环境,我们何愁见不到蓝天和白云呢!
《穹顶之下》告诉我:环境胜过利益。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爱护环境这条正道,令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踏上对抗雾霾的阵营来!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观看完后我有很多疑问,这便好奇的查了查资料,实际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的往空气污染上看,很简单: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却留在当地。后来我才知道1级致癌物地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这仅仅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带口罩防PM2、5更好。这让我想起一类人,这类人是一旦有事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圈,这便揭竿而起,以圣人的方式讨伐影响到自己的人或事,却不顾影响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说的秘密,便肆无忌惮地责备,圣人不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心着世人吗?
人的出发点总是是利益,柴静女儿天生肿瘤与雾霾其实并无直接关系,有可能与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龄产妇有关,此外柴静女儿出生与美国,说不定这与产地有关?总而言之嘛,纪录片就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不过关不关系道德的事儿需要观众们自己斟酌。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3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4
诚心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下简称调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调查,有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理论,提出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决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颇。本人不才,恰好从事煤炭市场研究,仅就雾霾大片中关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
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
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5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我们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雾霾一直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它有害、应该防治,然而真正了解雾霾、知道该怎么做并愿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静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看到了雾霾的可怕,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之下的人到有这种感觉,以前觉得模糊的忽远忽近的雾霾原来早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影响,而曾经的我并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觉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为解决雾霾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这大概也是柴静想要做的,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到意识到问题,感觉到危机并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并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仅仅知道而已。
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最大的争执点就是许多人认为柴静给大家讲的无非也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不只过去和现在,只要国家发展,这个矛盾永远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永远把发展当作挡箭牌。
柴静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例如洗煤,我也并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个方法。柴静并不是专家,她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过袖手旁观。很多人在说她的数据不精准,给出的建议异想天开,可是这些人自己又做过什么呢?
柴静的穹顶之下,除了普及雾霾知识,它最可贵的其实是告诉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回一片蔚蓝天空。
其实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后都会有些眼红,而柴静的纪录片却只让我感到敬佩与感激,可能当某个人做的事与社会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戚相关的时候就真的会让人不再忍心去狭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个个机智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又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还有那种能为环保这种公益而非私利的问题劳神费力四处奔波博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装得出来的。
不管这纪录片怎么拍的以及那些数据影像资料哪来的,至少我觉得它真的成功地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许多像我这样过去对雾霾只是讲几句哀叹的人真正开始忧患空气污染的问题。
比如我,自从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后,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没见着柴静了,这回才知道她已经从央视辞职了,我以前了解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后有什么打算,不过希望还是能够看到她做的调查采访吧,每回看到她的调查都是能把问题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彻淋漓,感觉很是痛快,其实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钟的纪录片,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的让我回味良久。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6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7
雾霾天不必须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到达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必须高。
那怎样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xx、一氧化碳、臭氧、PM2.5。所以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必须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能够拨打xx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提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可是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xx0%现场处理”不一样,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xx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xx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xx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景,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样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期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期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进取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期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8
当腰包鼓起来时,不要让心灵匮乏。
——题记
“柴静门”事件在网上的关注日益增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无论评论如何,事实都不会改变。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集了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柴静自费100万拍摄这部记录片,一条旧仔裤,一袭白T恤像沙龙主人般向围坐的听者介绍投入调查的心理动力、调查的思路和复杂的感受,解释有关雾霾的性质和危害、来源和构成的科学原理、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她实地考察,亲自到曾经遭受过严重雾霾侵袭的地方;她走访有关部门,收集中国近十年空气污染数据;她向曾在此类空难中遇害的人们表示衷悼;她用一个个通俗、形象、残酷的数字警醒世人。
视频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她卖国,说她用美国的钱来指责中国的不好;有人说一个移居到美国又在美国生孩子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说中国;还有的人却十分支持她的这种做法,我更是其中之一。我认为,柴静讲述的,是客观的,是真实存在的,这与她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没有关系。一句句话揭示着事物的本象,直指问题的根源,犀利而尖锐,有如一支支利箭射向环保、交管、质检部门,可有谁敢于站出来承认已发生的错误,为之羞愧、脸红?又有谁会为今日的恶果买单?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生活在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更有责任帮助国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休养生息的环境更加美好而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在一个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兼顾环境,但保护环境却不应与发展经济冲突。大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便是空气中的工业废气和各种可吸入颗粒物。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我们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可清洁、可再利用的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要减少对大气的环境压力。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面对责任时不互相推托、推诿,勇于担责,不给那些非法经营的商家、那些排污量大并超标的企业有可乘之机。地球是大家的,保护这唯一的家园,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共同的责任。
生活在穹顶之下,已然成为事实。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环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作用并不大,但只好我们从自身做起,就会影响带动许许多多的人去保护环境,也希望社会上能出现越来越多像柴静一样的媒体人。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9
“你见过星星吗?”
“没有。”
“你见过蓝色的天吗?”
“见过蓝一点儿的。”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视频中柴静采访一个三岁小女孩时,两人的对话。
和小女孩的声音一起出现在视频中的是一个灰蒙蒙的画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围,头顶上方是一团团黑色烟雾状的东西,和小女孩稚嫩、纯净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就是霾!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100万,历时一年,通过现场调研、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对话官员、收集数据等途径,终于拍摄了这样一部100多分钟的调查纪录片,详细地向我们解说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三大问题,层层深入,针针见血。看着那一组组数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镜头……我的肺都几乎不敢呼吸了!
原来雾霾如此严重,原来雾霾与我们如此息息相关!
通过这个视频,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雾霾的知识,更唤醒我原来那种麻木的环保意识!
正如柴静最后说的那段话:“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是的,我们有权利去享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光明;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去保护这个世界的洁净和美好,责任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与柴静同行!平时上学,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来回;不是太冷或太热的天气,尽量不开空调;过年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要敢于制止或举报……同时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告诉身边的大人们:少开车,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树;少浪费,减排放……虽然我们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尽一份应尽的责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要人人参与,携手共治,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从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员,人人都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那么我们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蓝”,那个小女孩就能看见满天的星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
或许每个人都没有看过《穹顶之下》,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没有把它当回事,把自己置之度外。那麼,我将对你说一个令你吃惊的信息:全年度有五十万人死后在环境污染下。听见这恐怖的死讯后,难道说你要会觉得环境污染仅仅一个人导致的吗?我相信,大家还会继续猜疑,那就要客观事实来说话吧!
今日,我觉得让大家都搞清楚什么叫做恐怖: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这种大城市的钢材生产量步入了全球前十强。尤其是河北省的唐山市,在《穹顶之下》中,节目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见到过蓝天白云和云朵吗?”小姑娘回应道“云朵,我几乎也没有看到过;蓝天白云只看到有过一点点蓝的”到这儿,大家心里都想问:为何那边会看不到云朵和蓝天白云呢?元凶便是——环境污染。缘故是:冶炼厂中有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出到空气中,导致PM2。5的“问世”过快。造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很有可能会造成雾霾天气。雾霾天气遮掩了蓝天白云与云朵,环境污染了大家不可或缺的土地资源——我国。大家何不想一想唐山人们日常生活之艰苦,每日看见黄沙漫天,雾霾天气盖天,她们为了更好地存活又迫不得已顶着这让人憎恨的雾霾天气。而雾霾天气的“爸爸妈妈”不恰好是人们吗?如今人们是在自食其果。
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爱惜这一全世界的每一个性命,将他们放到权益以前,那才算是真实的为君之道。要从长期的层面去考虑到难题,不必只图着眼底下的权益,而忘记了天下人所依懒的全球。性命仅有一次,莫要权益害了自身,假如每个人心里都想保护生态环境,大家何愁见不上蓝天白云和云朵呢!
《穹顶之下》跟我说:自然环境胜于权益。另外也更改了我的想法,使我踏入了保护环境这条正路,令我获益匪浅。因此 我觉得让大量的人与我一样踏入抵抗雾霾天气的势力来!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1
昨天我们的班主任朱老师带领我们看完了这部视频《穹顶之下》。看完这部片子后,我相信全班同学肯定都会很震惊。从那一条条就算决定了要管理好雾霾,但一次都没执行过的、透明的法律、从那些影片中展示出来的恶劣天气、从那些顶着官职,却从没有对雾霾所行动的空头官员来看,中国就算外表再强盛又怎样,中心也是腐败的,单单从治理雾霾这方面来看,中国就不行。
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人都绝望的名词,它不单单是在伤害着我们的身体,也威胁着那些即将出生的孩子们。在“雾霾穹顶”下,柴静作为一个母亲是恐惧而绝望的,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柴静在片子自述,她制作这部视频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给自己出生即患肿瘤的女儿追求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但是,她以个人身份,自己花费约100万元,并耗时一年多制作这部专题片,完成的一是个对关系中国亿万孩子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调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难”,母亲柴静在片中表达的焦虑和渴求,是为天下孩子,当然也是为所有生存在这个“雾霾穹顶”下的全体中国人发出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看到,柴静作为一个非雾霾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了帮助观众解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不仅竭力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向国内外专家求教,而且不惜冒险充当在对人一体伤害极大的Pm2。5里的实验对象。这是柴静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全国人们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现实中呢,劣质石油、煤炭、废弃烟……这些被列为中国成长的标杆,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污染着,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只要我们认知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