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5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一个都不能少》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在电影中,有个情节触动了我。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时,心里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小老师,可像她这样信守诺言、千辛万苦把辍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真的令人感动。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在贫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影片中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总是让我忘不了。虽然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家境又是那样贫寒,可是同学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吗?我们的老师也处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就更有理由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这个星期我们看了一部《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讲的是中国落后的状况。但也觉得很真实,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特别是那位老师的执着与坚定,让我情不自禁的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敬意。
记得让我最感动的是老师流落街头的场景,为了寻找学生,吃了数不尽的苦。
她没有钱吃没有钱住,因为她没有想过她自己该怎么用钱,她一心只想该怎么用钱找回她的学生。这段辛酸史让我感动了。当她偷偷跑过去吃别人剩下的面,当她睡在街头,当她用手写了一百份寻人启事,当她站在广播台下站了三天,我就彻底的被她感动了。
她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回家。因为心中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个人学生都不能少。她必须做好她应该做的事,她必须尽好她应尽的责任。
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老师,值得人欣赏的老师。形容老师最好的一句话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她,就是这句话的代言人。执着是她的.代名词,所以她最后能成功。能够找到她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学习应该也这样,不言放弃,执着的走向成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带我们去五楼多媒体教室看了一场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故事讲述了贫困山区水泉小学的高老师因母亲生病要回乡一个多月,所以,让村长找一个带课老师,村长就找了一个年仅13岁的魏敏芝做带课老师,并答应给他50元,吩咐他一个学生都不能少。因为班里有一个女生跑的快,被县里的老师看种了,所以让她去县里上学,可魏敏芝说,高老师吩咐他一个都不能少。
几千块钱,所以到县里打工挣钱去了。于是,魏敏芝决定去没过多久,另一位同学又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欠人家县里找张慧科,他先是去广播台叫人家播,可是没找着。又去商店买了纸和笔写了寻人启事,可是在他睡着的时候被风刮走了。他又到了电视台,等了台长一天多,终于见到台长,找到了张慧科。电视台为水泉小学捐了钱和许多学习用品,电影圆满结束了。
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是多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要好好学习,用好的成绩来报答我们的老师。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多多捐款。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里面内容非常感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当上了代课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姓高,临走前高老师跟代课老师说:“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小魏老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代课老师姓魏,由于那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在这里有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教室很窄,老师连粉笔头都节约,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师细心地照顾着这28个人,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张慧科,是个小男孩,他家太穷,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连忙凑钱去城里。于是她领着同学们搬砖攒够钱,跟剩下的27个孩子告别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连着2天2夜都没睡觉,她的耳边又想起高老师的那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连夜赶路,终于到了城里,并且连忙写了好几张寻人启事,写了一晚上粘到各处,后来她知道可以从电视台找人,而且更快,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张慧科。
魏老师对学生负责,虽然穷,但是魏老师依然牢记着这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真让人敬佩!